本草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实践和发明,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,也为世界药学医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。英国汉学家、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主编的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对中国本草文化和中医药学体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和客观评价,认为中国本草文化和中医药学体系“对人类知识的贡献,比四大发明(指南针、火药、造纸、印刷术)更具普世性和延续性”。他在一次演讲中还特别强调,“若问中国哪些发明真正改变世界,我会说农耕文明中的生态观与本草文化知识,比火药更持久地塑造了人类生存方式”。与李约瑟同时代的另一位科技史学家罗伯特·坦普所著《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》一文中指出,“中国人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智慧——尤其是草药与营养学为全人类提供了可持续生存的范式”。按照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的论断与逻辑,可以说中国的本草文化和中医药学体系是第五大发明。
中国本草文化所揭示的“药食同源”、“食养”、“食疗药膳”、“治未病”等系列理论和方法,不仅是人类维系生命,保持健康的途径和方法,而且是“人类可持续生存的范式”。
为传承和创新中国本草文化,贯彻国家关于“食药同源”的政策法规,宣传“治未病”的理念,传播食疗药膳的内容和方法,普及健康生活,促进食疗药膳产业的健康发展,创造农产品、食品工业、餐饮服务业、康养保健业、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,扩大就业空间,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、消费水平和健康水平,为国家节约医疗保障支出开辟可持续的渠道,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发起并举办中国本草文化大会、中国食养药膳产业链博览会。届时,国内外顶级专家、学者、实业家将汇聚一堂,除展示、交流实务项目外,还将全面系统研讨从炎帝神农尝百草至“三代本草”《本草纲目》及后世本草文化的典籍,编著《中国本草学》、《中国药膳现代方剂经典》、《中国食养普及方》,达成传承古典文化宝库、创新现代本草文化丰碑的目的。编著方案如下:
一、《中国本草学》—— 划时代的当代本草纲目
核心理念: 承古启今,科技赋能。系统梳理中国本草学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到《本草纲目》乃至近现代的发展脉络,运用现代科学技术(分子生物学、药理学、化学分析、AI、大数据等)对传统药物进行深度解析、验证与升华,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本草学权威巨著。
目标定位:学术权威性、历史传承性、科技前沿性、实践指导性。服务于中医药科研、教育、临床、新药开发及国际交流。
核心内容与结构:
1. 总论篇:
中国本草学发展史(关键典籍、重要人物、理论演进)
本草学核心理论体系(性味归经、升降浮沉、配伍禁忌等)的现代阐释
现代科技在本草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成果综述(基因组学、代谢组学、网络药理学、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发现等)
本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(道地药材、栽培、濒危保护)
本草质量控制标准现代化(指纹图谱、活性成分定量、重金属/农残控制)
本草安全性与毒理学研究的现代进展
2. 各论篇 (主体):
药物遴选:以历代经典本草(特别是《本经》、《集注》、《新修》、《纲目》)记载的、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药物为核心,纳入近现代发现或研究深入的新资源。按现代分类系统(植物、动物、矿物)或功效分类编排。
药物条目深度解析:
历史溯源:文献记载(原文精要、历代演变、名家论述)。
基原考订:现代植物/动物/矿物分类学确认的基原物种(附高清彩图、显微特征图)。
道地产区与资源现状:GIS地图可视化。
化学成分:已知主要活性成分、特征性成分的分子结构、含量范围(基于大样本数据)。
药理作用:体内外实验、临床前研究、临床研究证据(作用机制、靶点通路可视化)。
药效物质基础研究:现代技术解析“传统功效”的科学内涵。
现代临床应用: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适应症、用法用量、配伍方案。
安全性评价:毒性成分、不良反应、禁忌症、相互作用(基于数据库分析)。
炮制现代研究:炮制原理、化学成分变化、药理作用改变的科学阐释。
质量评价体系:现行药典标准+现代多指标/生物评价方法。
资源开发与利用:提取物、新药、健康产品开发现状与前景。
3. 附篇:
本草古籍重要原文选读(影印/点校)。
本草学数据库资源(古籍、化学成分、药理、临床等)介绍与应用。
索引(中文名、拉丁学名、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、临床应用等)。
数据与技术支持:
古籍文献大数据:构建涵盖主要本草典籍的数字化文库,进行文本挖掘(药物关联、功效聚类、历史变迁分析)。
现代科研数据库:整合PubMed, CNKI, 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(TCMSP)、本草组鉴(Herb)等,进行文献计量分析、知识图谱构建。
多组学数据整合:整合基因组、转录组、蛋白组、代谢组数据解析道地性、药效机制。
AI应用:用于药物重定位、新适应症预测、毒性预警、智能配伍研究。
可视化技术:复杂数据(如通路、产地分布、历史演变)的可视化呈现。
编写团队:顶尖中医药院校、科研院所(生药、药理、化学、临床、文献、信息学)、药检机构、大型中药企业研究中心的跨学科权威专家团队。设立总主编、分卷主编、学科主编制度。
实施关键:强大的跨学科协作、巨额资金支持、权威数据获取、严格质量控制、国际化视野(符合ICH等标准)。
二、《中国药膳现代方剂经典》—— 食药同源,调养康复
核心理念:以食为药,科学配伍。严格遵循中医理论,以国家颁布的“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”(食药同源)名单为核心原料,在中医师和营养师指导下,酌情、谨慎、科学地选用部分常用、安全性高的草药(需明确标注),设计针对特定健康状态(亚健康、慢性病调理、病后康复)的现代药膳方剂。强调安全性、有效性、美味性、可操作性。
目标定位:专业指导性、家庭实用性、健康促进性。服务于医疗机构营养科、康复中心、养生保健机构、注重健康调理的家庭和个人。
核心内容与结构:
1. 总论篇:
药膳学理论基础(中医基础理论、体质学说、脏腑经络学说在药膳中的应用)。
现代营养学与药膳的结合(营养素、功能性成分与健康)。
药膳原料详解(重点:食药同源目录品种的性味、功效、现代研究、使用注意;可选用的常用草药的性味、功效、适用人群、禁忌、用量范围)。
药膳配伍原则与禁忌(特别注意药物与食物、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,与常见西药的相互作用)。
不同人群(不同体质、不同生理阶段、特殊职业)的药膳原则。
常见慢性病(如三高、脾胃病、失眠、疲劳综合征等)的药膳调理要点。
药膳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(炖、煮、蒸、煲、粥、羹、茶饮等)。
安全警示:明确禁用药物名单,强调“非专业医师指导不得随意添加草药”、“疾病状态需遵医嘱”、“药膳不能替代药物治疗”。
2. 方剂篇 (主体):
按健康状态/系统分类: 如:调理脾胃、益气养阴、活血化瘀、安神助眠、清肺润燥、滋补肝肾、降糖调脂、增强免疫、术后/产后康复等。
方剂条目:
方剂名称:体现功效或特色。
适用人群/证型:清晰界定(如:气虚乏力者;阴虚燥咳者;血脂偏高兼见瘀象者)。
核心功效:中医表述+现代健康意义。
组成: 主料(食材)、辅料(食药同源品)、可选配草药(注明名称、用量、使用条件,加粗或特殊标识警示)。
制作方法:详细、可操作的步骤。
用法用量:食用频率、周期建议。
方解:中医理论解释配伍原理。
现代科学依据:简述主要成分的作用(如有可靠证据)。
注意事项与禁忌:适用人群限制、可能的副作用、特殊禁忌(如孕妇、儿童、特定疾病患者禁用/慎用)、与常见西药的相互作用提示。
美味贴士:提升口感的建议。
推荐指数/星级:基于安全性、证据级别、普适性的评估(可考虑)。
3. 附录:
国家食药同源物品名单(最新版)。
本书允许使用的可选草药清单及其详细说明(性味、功效、用量范围、禁忌)。
常见病证与体质简易辨识指南。
食材/药材选购与保存指南。
计量单位换算。
数据与技术支持:
循证依据库:收集整理药膳方相关临床观察、实验研究文献(优先系统评价/Meta分析、RCT)。
成分与相互作用数据库:确保方剂中食材、食药同源品、可选草药之间的配伍安全,以及与常用西药无严重相互作用(参考专业数据库如Micromedex, UpToDate等)。
用户画像与推荐:未来可考虑开发基于体质/症状的智能推荐系统雏形(书中可提出构想)。
编写团队:中医名家、资深临床营养师、药膳烹饪大师、中药药理/毒理专家、循证医学专家。
实施关键:安全性是生命线,严格审核每一条方剂,特别是涉及草药的;强调在专业指导下使用;证据支持与理论阐述并重;操作步骤清晰易懂;视觉呈现精美(高清成品图)。
三、《中国食养普及方》—— 安全为本,普惠养生
核心理念:纯食养,零风险。严格限定于国家规定的“食药同源”品种和日常普通食材(米面粮油、蔬菜水果、肉禽蛋奶等)。绝对禁止使用任何名录外的草药或可能引起风险的成分。旨在为最广大普通民众提供简单、安全、有效、融入日常生活的养生指导,培养健康饮食习惯。
目标定位:大众普及性、绝对安全性、日常实用性、趣味可读性。服务于所有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通家庭和个人,特别是健康、亚健康人群的基础养生。
核心内容与结构:
1. 理念篇 (简明):
“治未病”与日常食养的重要性。
中医基础理念通俗解读(阴阳平衡、顺应四时)。
现代营养学基础(均衡膳食、食物多样性)。
安全第一原则:本书只使用日常食材和食药同源品。
2. 食材篇 (重点):
日常食材养生宝典:常见蔬菜、水果、谷物、豆类、坚果、肉禽蛋奶、水产等的性味(简化,如寒热温凉平)、主要养生功效(通俗化,如萝卜-顺气化痰;小米-养胃安神)、最佳食用季节/搭配建议。
食药同源明星榜:详细解读每一种食药同源品(如枸杞、红枣、山药、薏米、莲子、桂圆、生姜、菊花等)的日常养生功效、简单吃法(泡水、煮粥、做菜)、适用人群和少量禁忌(如湿热重少吃红枣)。强调“既是食品,可常食用,但也不宜过量”。
3. 实践篇 (主体):
按节气/季节养生: 四季特点与养生要点,推荐当季食材和简单食谱(如春季养肝蔬果汁,夏季祛湿粥,秋季润燥汤,冬季温补煲)。
按体质简易调养 (高度简化): 提供非常简易的自我体质倾向判断(如怕冷/怕热,口干/口淡,易疲劳/精力旺),给出对应的大方向饮食建议和几款代表性食谱。强调复杂体质需咨询专业医师。
常见小烦恼调理方:
日常保健(增强抵抗力、缓解疲劳、改善睡眠、滋润皮肤)。
轻微不适应对(偶感风寒姜汤、积食山楂水、燥咳梨羹、便秘果蔬汁)。
(关键)明确界限: 这些是针对轻微、一过性不适或日常保健。如症状持续、加重或疑似疾病,必须就医!
家常养生食谱:大量简单、美味、易做的汤、粥、羹、茶饮、小菜、主食。步骤清晰(3-5步),食材易得。每道菜标明主要养生功效。
健康厨房小技巧:如保留营养的烹饪法、食材储存妙招、健康调味选择。
4. 附录:
国家食药同源物品名单(最新版,并用星标突出书中使用的品种)。
常见食材性味功效速查表。
健康饮食口诀/顺口溜。
本地当季食材推荐表(可留空白让读者填写)。
数据与技术支持:
公众健康需求大数据:分析常见健康困扰、搜索热词,确保内容贴近大众最迫切需求。
食品安全与营养数据库: 确保所有推荐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膳食指南。
用户友好设计: 图文并茂(大量精美实物图、步骤图),语言轻松活泼,版式清新易读。考虑开发配套的短视频(制作演示)。
编写团队:知名中医科普专家、资深公共营养师、优秀健康媒体编辑、经验丰富的家庭厨师/美食博主。
实施关键:绝对安全是底线;内容通俗易懂,避免深奥术语;食谱操作简单到极致;视觉吸引力强;反复强调“食养不治病,严重问题看医生”;价格亲民。
四、三部著作的协同与特色:
1. 层级递进,覆盖全面:《本草学》是根基与深度,《药膳方》是专业应用与桥梁,《食养方》是普惠大众的起点。三者构成从学术研究到专业指导再到全民普及的完整知识生态。
2. 科技贯穿,古今交融:大数据、AI、组学技术等现代科技作为重要支撑工具和研究方法,尤其在《本草学》和支撑《药膳方》的证据收集中发挥核心作用,赋予传统智慧新时代的生命力。
3. 安全至上,界限分明:三本书都极度强调安全性,并在使用范围上做出严格清晰的界定(特别是草药的使用),《食养方》更是将“纯食物、零风险”作为铁律。
4. 实用导向,各取所需:无论是科研人员、临床医师、营养师、养生从业者还是普通家庭主妇,都能在这三部著作中找到适合自己需求和知识水平的权威、实用内容。
5. 文化自信,时代使命: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医药养生文化的一次系统性、现代化、国际化的梳理、提升与推广,展现文化自信,服务人类健康共同体。
五、实施建议:
1. 分步启动,重点突破:可优先启动《食养普及方》(受众广、见效快、相对易操作),同时筹备《本草学》的庞大基础工作。《药膳方》可在两者基础上推进。
2. 组建国家工程级团队:争取国家级项目支持,联合最顶尖机构,确保权威性和资源投入。
3. 拥抱数字化:书籍是载体,配套开发数据库、在线工具(如智能配伍查询、体质自测小工具)、APP、短视频课程等,形成立体知识服务体系。
4. 国际化视野:在确保文化内核的前提下,《本草学》和《药膳方》的精华内容可考虑推出高质量外文版,推动中医药文化“走出去”。